Blogtrottr
批踢踢實業坊 movie 板
 
[好雷] 愛的餘燼
Mar 28th 2014, 21:07, by bichon

作者bichon (真是奇怪呀)

看板movie

標題[好雷] 愛的餘燼

時間Fri Mar 28 21:07:17 2014

2009年金馬影展放映的"蹓鳥家族"票房不錯,原因 起自劇照有一大群大叔脫光光露鳥騎自行車,浩大 的場面與令人發噱的劇情設定,吸引人們一探究竟 。但其實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成長故事,對於男孩夾 在這群政治意識高漲行為卻狂放幼稚的大叔間所展 現的猶疑掙扎,有非常深刻的描繪。同時,也透過 大量的鄉村自然風景,迴射對照出男孩心境的轉移 變化。"愛的餘燼"即是"蹓鳥家族"導演的新作,片 中自給自足的鄉間野趣、生活型態理念,對於故事 展現的糾結愛恨,亦有同樣對照的效果。 刺青師伊莉絲與鄉村歌手迪狄耶戀愛了!起初,伊莉 絲告知迪狄耶自己懷孕的消息,迪狄耶一度不能接受 ,但很快地負起父親的責任,兩人共築愛巢迎接女兒 梅貝兒的到來。梅貝兒六歲罹癌過世,伊莉絲寧可沉 溺過去,相信梅貝兒會變成鳥兒回來看她;迪狄耶則悲 憤地以理性科學質疑宗教神性,譴責那些不讓胚胎再 生法案通過的衛道人士。夫妻倆歧見漸深,伊莉絲選 擇自殺。 這是電影"愛的餘燼"的故事濃縮簡要,看似包含了 起、承、轉、合的工整人生酸甜通俗劇,導演卻透 過直搗人生實相的鋒利歌曲(清甜絕美的鄉村歌曲 在此反向激生強大的悲憤力量)和打亂時間線性的 區塊敘事,帶我們飛返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片刻。也 因為如此"重新整理"的方式,我們看似更理性地推 衍出因果的互通:當我們跟隨可愛的梅貝兒,理解了 她的純真她的病痛,認識或認同了她的存在,並為 她隨時可能發生的"不復存在"擔憂惋惜時,故事卻 突然回到男女主角婚前熱烈做愛的美好片刻--純粹 、溫熱、充滿了肌膚相觸的毛躁與綿密。當時可能 有梅貝兒,可能沒有,但那至少是梅貝兒這個存在 個體、這個美好的血肉之軀,理所當然的生的來由 。也因為影片突然地帶我們回到源頭,我們忍不住 思索:假如當初沒有生下孩子,甚至沒有刺青、藍草 音樂這些賦予男女主角迷人特質、使其相互吸引的元 素,也許現在就不用經受痛失愛女的折磨。但這兩項 元素背後代表的意涵,浸潤男女主角靈魂、生出個性 信仰的程度,同時也正是支撐本片,對人生拋出質問 的重要關鍵。 打亂的時間設計也讓記憶(或人生這個主體)自個兒 生出靈魂血肉,當它跨越時間軸向,直直衝向事件 (或感覺)發生的當兒,同時亦完成、標記出人生每 一階段的使命。對於這點,導演適時地加入鄉村歌 曲,歌詞有對於人生故事作旁觀式俏皮的的重整演 繹,有寓言般的提醒告誡,又或竭盡靈魂、揉合自 我血淚的默禱。同時,它亦是對每段故事的休止收 束--歌唱完了,我們得向前走。這樣的安排讓人不 禁感悟那些平時被我們用到俗氣的意象還真有它的 道理:人生其實簡單到像首歌兒,時時竄到人們嘴邊 ,訴情衷也好,解煩憂也好,總之它就是首歌。唱成 歌兒後,所有的人生都是燦爛多情、光芒四射。一如 片中不斷出現的片段:迪狄耶越過伊莉絲畫滿蝴蝶飛 鳥的肩頸,望向舞台前方的一片光亮。他的深情凝視 ,搭配光亮中飛揚的粉塵,以及歌曲挖掘人心激起的 無比躍動,當下的疑惑與悵惘實在會讓觀眾的心破一 個大洞。 男女主角初識時,兩人便對代表自我靈魂的印記作了 一番詮釋與交流。伊莉絲在身上刺上每任男友的名字 和作為紀念的圖案,戀情一結束,便刺上新的圖案蓋 過。迪狄耶則喜愛藍草音樂,藍草音樂之父比爾蒙羅 更是他的超級偶像。他更大談自己對鄉村歌曲發源地 美國的憧憬,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重生的國度。當我們 將他倆的喜好信念放到現實生活來看,並對應到梅 貝兒的死,選擇相信靈魂不死、對過去緊抓不放的伊 莉絲,她俐落擦蓋刺青的行為,其實頗現實的。而 認為"死了就是死了"的迪狄耶,"美國重生"的思維又 顯得過於虛闊浪漫。 伊莉絲曾試著聽迪狄耶的勸,讓一切回到過去(梅貝兒 還未到來的世界)、回歸正常。夫妻倆收拾梅貝兒的遺 物,粉刷梅貝兒的房間,試著擦去梅貝兒存在的痕跡。 但當兩人像之前那樣作愛時(也許可以製造一個新的愛 的結晶),伊莉絲仍失聲哭泣,她知道,一切不可能一 樣了。然後兩人的分歧愈來愈大,伊莉絲最終走向了死 亡。夫妻倆曾指責對方要為梅貝兒的死各負責任,例如 梅貝兒在前三個月未知懷孕的狀態下,照常喝酒吸菸; 迪狄耶也許徹頭徹尾就想逃避責任,從不想要這個孩子; 伊莉絲太少為梅貝兒打掃房間,這也可能是致病原因; 又或迪狄耶的家族多人得到癌症,伊莉絲理直氣壯地說: "我們這邊可沒這種基因!"之所以羅列一大段吵架的內容, 主要是句句毫無道理但又準確扎實的扎入人心。現實生活 中的我們不也總用愚昧、怨怒抒發我們對愛的缺失渴求? 我自己將迪狄耶和伊莉絲兩種迥然不同的信仰解讀為他們 對愛的認定、表現愛的方式,怨懟歧見愈深,能證實的只 有各自的無力,他們不是不愛,應該說是更愛、更在乎才 對。至於愛什麼呢?梅貝兒、伊莉絲、迪狄耶、身處的世 界、永恆的人生宇宙......不管是哪樣都好,我只能說迪 狄耶和伊莉絲在片中表現的,有很多執著,也有很多寬懷。 雖然悲傷,但正因不同程度的對人生的縮放按壓,我們才 得以撫觸感覺到生活的柔軟或硬實。 片中迪狄耶為了安慰梅貝兒,說了一個星星永恆不死的故 事:死掉的星星,其光茫仍然走了好長一大段路來到我們 眼前。我想起鍾孟宏的紀錄片"醫生"有一段可與此對照: 結尾,醫生夫婦去掃亡子昱和的墓,醫生看到樹木死了,但 轉念一想,樹的面貌其實在不斷轉變,所以昱和只是轉成另 一個樣子在陪伴他們,這也是身為醫生的他,常拿來安慰家 屬的話。 但看片當時我把它想成:樹木看起來還好好的,還保有原來 的樣貌(雖然實際上死了);人還活著(這和行屍走肉或皮囊這 些無關)看起來還好好的、保有人的樣子,還矗立在那兒, 但實際上已經死很久了,沒有人發覺。這種"假活真死"的意 象真令人悲傷!之所以悲傷,是因為大部分時候人都想活。 我非常喜歡片末大夥兒來到病床前,為伊莉絲唱歌送終 的安排。不同於前面刻意設計放入歌詞與情節走向意義 相符的歌曲,伊莉絲的安魂曲沒有歌詞,只有樂器演奏 聲,或時不時來點人聲吆喝喊叫。這是一首狂放歡快的 慶祝曲,慶祝伊莉絲的一切美好,慶祝伊莉絲理直氣壯 的曾經存在,這是真正的歡送哪!我們幾乎能從這樣揪 心的歡送中,感覺到迪狄耶對他方衷心的祝禱。無論是 信仰物質科學世界,或在心中勾勒永恆美好的他方,生 命的實相都如伊莉絲所言"不會一直對你好""美好的事 情絕不會長久,生命本身就善妒!"但是......但是.. ....老實說我說不出有什麼"但是",這幾乎是很難推 翻的事實。可我們心裡仍舊會像最後一首歌唱的,不想 淚眼婆娑,企求一處寧靜之地。 結尾出現女主角的新刺青"阿拉巴馬愛蒙羅",透過刺青 能遮蓋的特性及伊莉絲故意取的詭怪新名,除了宣告伊 莉絲的愛情不死,更讓兩人/兩人的愛情得以另一種形 式重生。這個結尾固然很震撼很催淚,但本片更得我心 的是梅貝兒握著死鳥的片段。梅貝兒看到鳥兒撞向玻璃 ,哭著不願放手將死鳥交給爸爸。初次體會意識到死亡 ,並隱隱迴向孱弱的小小病身,梅貝兒對生的執著憐愛 ,放大投射到父母歧異的信仰世界觀,似乎對照出更純 粹更顯智慧的獨到見解。即便不能改變死亡這項殘酷的 事實,梅貝兒清恬的臉龐與純真的眼淚也足夠與之匹敵 抗衡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5.12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movie/M.1396012039.A.F96.html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mkmkl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