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樂融
五、如果是一部片,按目前上集劇情焦點,再考量導演背景與執行成績,都該拍成一部「戰爭片」,從抗日尾聲到國共內戰,好好拍一部近代戰爭片,那麼兒女情長就一定會大割捨,製作成本也可能變動(不是沒有機會下降),但風險就是可能沒那麼多人要看戰爭片。
要不然,真要拍戰爭裡的人性與愛情,那麼愛情就真的可以集中一點,不必經營那麼多對男女,戰火可以退到背景,戰爭場面簡單帶過,同樣也可能少花許多錢。最重要,普通觀眾可以比較清晰地辨認出這是一部甚麼電影,不會對每一條線都不知道該不該投射太多感情,該不該追下去。本片顯然犯了過於分散的毛病。
六、北京愛朵文化執行長張志遠近期頻以「互聯網基因」來評斷娛樂產業趨勢,對「太平輪(上)」開票不如預期,他認為是意料中事,並指出:「其實互聯網基因就是年輕人基因。因為電影的主流觀眾已經由原來的60後、70後變成了90後年輕人,他們都是“網生代”。他們自出生就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他們的溝通、交流和連接都在網上。所以具備“互聯網基因”的電影會迅速被他們通過互聯網發酵,引發自發性傳播,形成點對點的擴散,最終成為社會現象級別的電影。」
如果說運用社群網站和視頻網站,現在大片哪一部不會操作?但是否同樣的操作能引發年輕網友類似的好奇、追捧、改作(甚或謾罵也好),卻沒有真正公式可循。如作者自己都說「互聯網基因」指的不一定是點閱、轉發、搜尋、留言量等大數據,人氣明星也不一定是票房保證,甚至網路聲量大未必等於首周會自動擠進戲院的熱潮,那麼說到底一部片賣不賣,還是跟影片內容有沒有引起共鳴有絕對關係(其他都是次要關係或者自以為是的論述)。
因為,包括網路的聲量,前期發出再多,也比不過首周後(也就是所謂醜媳婦見公婆後),真正散發出的好評或惡評來的那麼兇猛。別忘了,除了網路聲量(包括專業或常民評價),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如餐會、公司茶水間),面對面的口碑效應仍是存在的──而這部分的說好說歹、推薦不推薦,並不限於年輕人。
至少在台灣,「太平輪:亂世浮生」不只吸引到中高齡觀眾,也有學生情侶結伴同行,年輕人當然不會是為了國共內戰而去買票,而多半是為了金城武黃曉明而去。但無論如何,他們走進戲院了,問題在電影要讓他們如何走出來?
如果「太平輪:亂世浮生」在128分鐘中,花了這麼多力氣講戰爭與愛情,結果在戲院引起反應的主要竟是兩三處笑點(從章子怡大口吸麵到佟大為烤兔子),那麼真的已經無關本片是否具備或具備多少「互聯網基因」或「年輕人基因」,而是它本身到底要呈現給觀眾甚麼樣的基因了。
如果好料在下集,所有堆疊的戲劇高潮非得到2015年5月讓觀眾飽足,那麼有心的觀眾也只能期待──並到那時候,給予吳宇森導演最後的評判。
本文轉載自《陳樂融自選輯》作者陳樂融為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發表過10幾齣劇本、20幾本書、500多首歌詞、網路文章超過百萬字。繼續空想、實踐、感傷與平復。這是我的心靈集散地。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com《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關鍵字: 評論 電影 名家論壇 人物觀點 娛樂 陳樂融 吳宇森 佟大為 章子怡 黃曉明 金城武 太平輪:亂世浮生 NOW評論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