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剛過去的9月28日是什麼日子?哦!是「教師節」。要不是媒體報導一些頒獎給老師的消息,還真不知教師節來到了呢!也算是老師,而且兼職教了20多年書的我,未免有些感傷。除了有感於老師愈來愈不受重視外,還為師生間的疏離,甚至相互仇視而喟嘆。
20多年來迄今,我曾在輔大、長庚、逢甲、台大、世新、北科大等校兼過課。記得早年教師節將到時,學生們或集體或個別紛紛送來賀卡,而且寫下溫馨感人的感謝、問候文字,師生間的互動也頗熱絡,甚至於畢業之後還會在該節日前捎來祝賀。一年一年過去,問候信逐年的減少,問候語句也越來越官樣,最近幾年,竟然都接不到隻字片語了。究竟這只是我個人的個案,還是普遍現象?後者應比較有可能吧?!
早些年上課前,學生還會將黑板擦乾淨,甚至於還會向老師行禮,學生們上課時認真聽課,中途下課還會至講桌來問東問西,近年這些幾乎都銷聲匿跡了。只見上課時學生姍姍來遲、睡覺、蹺課司空見慣,課堂中彼此交談討論課外事務者也比比皆是。當筆電、手機興起之後,課中低頭手指猛按的景象蔚為風氣,而大剌剌吃便當、啃雞腿的畫面也上了媒體版面。全國第一學府台灣大學,李前校長好幾年也都在新生開學典禮上對學生上起生活守則課呢!
對於這些現象,社會上多以學生為探討對象,就其行為肇因、環境探索,較少從老師觀察。先要問的是:「老師」的角色是什麼?或「老師是什麼?」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在《師說》中這樣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認為講授學業、教人讀書、熟習斷句點讀是「小事」,傳道和解惑則是「大事」。至於誰能當老師,「至聖先師」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就是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今日的教師節,是訂在孔子的生日,可見現代人認為孔子就是教師的典範,但由孔子的這句名言,可知孔子認為人人都可為人之師,也是說任何人都有可被學習、教別人之處。究竟什麼時候開始教師或老師才成為一種專業、不是輕易可當的呢?好早以前、私塾、家教、學堂就出現,都聘請老師當家教或教一批學子,這應都屬民間,到後來才有公學堂,直至演變為今日政府負責學校教育,老師要有證書才能當,而要取得證書需具有起碼的專業知識並經檢定合格。如此,或者物以稀為貴或老師真有讓人尊敬之處,「尊師重道」就一直深入人心。
不過,自有科舉制度以來,讀書的目的很明顯主要為了名利,於是功利主義愈來愈盛行,老師傳的「道」逐漸向功名利祿集中,講授的學業知識、解答的疑惑也聚焦於此。韓愈眼中的「大事」逐漸變質,而爭權奪利、欺騙、爾虞我詐也司空見慣,「為五斗米折腰」、「一切向錢(權)看」、「趨炎附勢」更是赤裸裸的現實,教師地位的隕落毋寧當然。其實,自明朝就有「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現象,如今是否更為明顯呢?
更多吳惠林
【臉團】:臉書熱門粉絲團最新動態大集合【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