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裡沒有機字眼,藍瓶在客人心中反更有格調。 (攝影者.楊文財)
日前《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加州奧克蘭起家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正掀起美國的第三波咖啡行動,因為它的「宅」路線、「跩」風格不只吸引反骨客,也黏住金融、科技金童。
沒有Wi-Fi,也沒有外帶
在藍瓶,聽不到輕柔的音樂、看不到印著商標的馬克杯,也用不到其他咖啡門市會提供的無線網路;喝不到花式拿鐵、挑不得大杯、小杯;所有等不了十五分鐘的客人,店員會告訴你:請慢走,而且,沒得外帶。
就靠這些硬性規定,藍瓶創造出「等我端上桌,你才知道什麼叫咖啡」的形象。但是,《彭博商業週刊》說,藍瓶傳遞這種「跩」風格的手法很微妙:有機、公平貿易這些連鎖咖啡龍頭拿來貼在自家額頭上的字眼,不曾出現在菜單或任何文字載體上,但來客都知道,它是一家「有良心的咖啡店」。
正如網路媒體石板所報導,藍瓶二○○二年創立至今都只使用公平交易下的有機產品,全盤掌握何人採收、是否有益生態保持等細節;它限用四十八小時內烘焙的咖啡豆,而且還非用日式虹吸壺煮汲不可。「好喝」是唯一保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財經頻道(CNNMoney)認為,在藍瓶喝咖啡,埋單的是創辦人傅利曼(James Freeman)的個人美學,好比購買蘋果產品就像擁有賈伯斯的品味一般。門市位址也彰顯傅利曼強烈的藝術風格,舊金山選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則挑高線公園等。
藍瓶熬了十多年突然暴紅,總共也才在全美開出十三家門市,不過,一票金融、科技業者都捧著錢想入股。今年一月,推特(Twitter)、Google創投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投資二千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億八千萬元),幫它在今年展店七到九家門市。
》本文未結束,請購買雜誌
我已是訂戶,升級為訂戶會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