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月餅』作為食品名稱,最早出現於宋代的兩本書: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但是在這兩部書中,月餅只是一種日常吃的點心,還不是中秋節吃的節令食品。月餅的前身就是民間常見的圓形餅食,其中又以胡餅也就是芝麻燒餅為主。
根據文中網報導,《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地方風物的書,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羅列了五十多種蒸食,如春繭、荷葉餅、芙蓉餅、月餅、燒餅、胡餅、糖餅、春餅、大包子、羊肉饅頭等。這些都是麵食。其中『月餅』只是多種餅中的一種。書裡沒做任何解釋,在同時代的文獻裡也沒見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記載。所以,雖然這時的文獻裡出現了月餅之名,並不能斷定它就是中秋月餅。
再看另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風俗的《夢粱錄》。在這本書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條下羅列了許多點心,其中也有月餅,是與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開爐餅等並列的。書中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
月餅也是餅
雖然這兩本書裡所說的月餅不是中秋節令食品,但是明代作為祭品和節令食品的中秋月餅,應該是宋代的這種月餅轉用而成的。而宋代的月餅是餅的一種。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需要考察餅特別是圓餅的歷史。
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是所有麵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墨子•耕柱》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它們是當時的主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麵食和米飯。唐代顏師古注釋『餅』『餌』時說,將麵裡加上水使麵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這時就出現了月餅的前身——胡餅。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餅也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製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這種餅叫『胡餅』就犯了名諱,於是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
五代中秋要喝湯
『胡餅』的名稱到了唐朝還在使用。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但是當時這個節日還不成熟,除了飲酒之外還說不上有什麼節令食品。據記載,到五代時開始有了玩月羹這種中秋節賞月時喝的湯。月餅在唐代還沒有出現。
宋代的餅類食品很發達,種類、花色很多,工藝也趨於精致。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余謂凡以麵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按著這個分類,胡餅即芝麻燒餅,是燒餅的一種。到南宋時期,出現了上文提到的《武林舊事》《夢粱錄》記載的月餅。按製作方法,月餅一般是烤製而成,故應歸為燒餅類。按蘇軾詩中所說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種小餅從做法上講跟後來的中秋月餅很接近了。但是沒有任何文獻記載說明宋代中秋節吃月餅或用月餅做祭品,反而有些記載可以說明宋代中秋節是不用月餅的。宋代鄭望之的《膳夫錄》中有『汴(汴梁)中節食』一項,列舉一年中各節日的食品,其中有『中秋:玩月羹』,而沒有提月餅。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在『中秋』條目下,提到中秋節人們大量飲酒以及各色果品上市,也沒提到月餅。因而可以說,雖然宋代文獻記載中出現了『月餅』這種食物,但是它並不是中秋節的節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吃的一種點心或小吃。
關鍵字: 花生網 中秋節 月餅 五代 節令 芝麻燒餅 新奇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