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台灣紀錄片成績斐然,上院線數創十年新高;甚至出現第一部票房破億元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但這波紀錄片風潮只是曇花一現?還是一個新起點?
2013年紀錄片一枝獨秀,《看見台灣》還成為年度票房第9名,然而貧血式環境卻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中國時報/曹婷婷攝)
一億九千萬元票房、五十六家戲院上映、九千萬元拍攝成本。
上述三個數字,看似商業電影規格,卻是一部紀錄片《看見台灣》,創下的成績單。上映後造成的效應更是驚人,空拍鏡頭捕捉到南投山坡地超限使用,高雄後勁溪遭廢水污染,更掀起公共議題討論。
二○一三年是台灣紀錄片成績斐然的一年,上院線紀錄片高達十二部,十年來最高,甚至,《看見台灣》還擠進億元票房俱樂部,勝過許多商業國片,「預估跨年票房可以超過兩億,」負責電影發行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觀察。而此片也入列二○一三年全台票房最佳前十大,唯一的紀錄片。
窘境一:後製斷鏈
從攝影到美術,人才不足
熱潮湧現,但紀錄片人才斷層,是真實困境之一。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前身為音像紀錄研究所),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訓練紀錄片專業人才的碩士教育機構,培養了像是拍出《青春啦啦隊》的楊力州、《無米樂》的莊益增等紀錄片導演。但,對應映演熱潮,研究所招生卻發生首次招不滿人窘境。
回到實務現場,從攝影、剪接到美術等後製人才,也普遍不足。「尤其是攝影人才,由於紀錄片常需一年、甚至五年以上追蹤紀錄,無法養活生計,加上國片興盛吸引效應,根本找不到人拍攝。紀錄片面對的是貧血式環境,」紀錄片獨立製作人曹琬凌分析。
面對後製「斷鏈」,導演李崗也深有同感:「美術是很大關鍵。」他表示,在拍攝《阿罩霧風雲》時,服裝和美術都是商請國寶級、七十歲的美術師傅李寶琳到北京找《甄嬛傳》劇組訂做、一貨櫃租借回來。
窘境二:難走出台灣
題材與發行,缺少國際觀
走不出國門,是第二個困境。根據文化部資料顯示,二○一四年開始推動「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畫」,紀錄片單片補助金額從三百萬元提升到四至五百萬元,總輔助金額提高到五千萬元,六年增加五‧六倍;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也將從兩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執行預算約六千五百萬元,是一場金馬影展執行預算兩倍多。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