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朝鮮族/韓民族是多源的耶,包括來自古代中國東北的高句麗,自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及經過王氏高麗與及李氏朝鮮之後,融合形成單一民族。
扶餘是古代東北民族之一,後來高句麗興起滅扶餘。
渤海國主體民族是靺鞨人,即女真人的前身,亦即滿人的祖先,唐聯合新羅滅高句麗之後,部份高句麗遺民被渤海國吸收而已,這樣就被說成是朝鮮族/韓民族耶。
http://big5.xjass.com/ls/content/2012-06/12/content_235233.htm
一、渤海國的概況
渤海國是在我國東北地區由粟末人為主體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隨著它的不斷壯大和強盛後被譽為“海東盛國”。在其建立之初並未直接稱為渤海國,“祚榮即並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1]後“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去號,專稱渤海”[2],在唐睿宗的時候接受冊封後大祚榮等不復自稱為震國,也去稱號正式專稱為渤海。和唐廷往來恢復正常,而在旅順黃金山唐代鴻臚井欄刻石上的刻文“敕持節宣勞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這刻文是唐朝和渤海一體關系的見證,無論名或實渤海都歸屬唐朝,成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26年2月份契丹大軍夜圍渤海西部邊防重鎮扶余,經過激戰與天顯元年正月佔領扶余府,很快大軍包圍了忽汗城,渤海末代大王著素服牽羊出城投降。耶律阿保機改渤海為東丹,從此威震東方的“海東盛國”滅亡。從698年到926年這兩百多年間,渤海國作為一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我國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和佔據了重要的篇章。
二、渤海國民族構成
渤海國建國開始民族成分的構成就不是單一的︰“謹按渤海之源流也,句麗未滅之時,本為疣贅部落,之屬,實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當逐句麗內徙,其首領乞四比羽及大祚榮等,自營州作孽而逃,輒據荒丘,始稱振國,時有句麗遺燼”[3]“渤海,本粟末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難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酋乞四比羽及高麗余種東走……祚榮因高麗、兵拒楷固,楷固敗還”[4] “渤海大祚榮,本高麗別種也。唐開元中,高麗滅,祚榮率家屬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築城居之。祚榮驍勇善用兵,之眾及高麗余燼稍稍歸之”[5]“渤海,本高麗別種,唐總章中,高宗平高麗,徙其人散居中國,置州縣于遼外,就平壤城置安東東都護府以統之。至萬歲通天中,契丹李萬榮反,攻營州,有高麗別種大舍利乞乞仲象,與反人乞四比羽走保遼東……其子大祚榮立,並有比羽之眾,勝兵丁戶四十余萬,保據挹婁故地。”[6]從上述的文獻資料可得知從“營州之亂”之後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隊眾開始東奔,東奔過程中的民族也是日後渤海國的民族組成部分。
其中一是︰“高麗別種”他們是高麗滅亡之後被唐朝遷徙到營州的原“附高麗者”。是以大祚榮為核心的粟末人,其中包括白山和其他人,他們都是曾經的“附高麗者”。二是︰乞四比羽的余部也是高麗滅亡之後遷徙到營州的諸部落。三是︰“高麗余種”“高麗余燼”“高麗逋殘”等都是高麗的遺民。所以參與建國的主要有人,高麗余燼,其中還有一些九胡雜姓等,但其中人是佔絕大多數的。經過初期的發展渤海的疆域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宣王佔領遼東後,通過民族的融合並接納收容了其他部族“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後,部眾多入中國。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後奔散微弱,後無聞焉。縱有遺人,並為渤海編戶。”[7]說明渤海在發展過程中至少吸納和收容了有部落、高麗、漢人、契丹人、奚人、九姓雜胡、達骨、扶余、穢貊人等不同的民族成分,使渤海國成為多民族的地方政權。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